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数码

伟大的节点:数字简史_数码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4-10-18 10:40:25 人气:

  腾讯科技讯 10月14日,《乔布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Isaacson)近日在《名利场》上撰文,对数字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节点进行了回顾。

  以下为文章全文:

  就像工业的动力源自蒸汽机与各种巧妙机械的结合,数字的动力同样源自两项伟大的创新: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起初看似冷淡,但当它们逐步交融时,数字经济也开始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

  自那之后,世界的影响力逐渐从银行家、聪明人和企业精英引领的传统,转移到科技、信息和娱乐领导的新手中。这场数字的转折点发生在1994年,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名利场》发布了“新影响力”(NewEstablishment)榜单。

  首批个人电脑的在此之前的20年就已经萌芽,这一趋势的引领者是Altair,那是一套“自主焊接”工具。它的创造者艾德罗伯茨(EdRoberts)是一位来自美国阿尔伯克基的工程师和业余电脑爱好者。当时在硅谷,很多工程师和极客们每月都会参加一个名为“自制电脑俱乐部”(HomebrewComputer Club)的活动,当这样一台Altair在他们的活动上展出时,一个名叫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Wozniak)的大学辍学生感到无比兴奋,他后来自己设计了一套更好的电板,甚至还在其中集成了键盘和屏幕。

  沃兹尼亚克对自己的感到无比自豪,他免费将规格说明赠送给别人。直到有一天,在好友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的苦心劝说下,他们才决定到乔布斯家的车库里组装这些设备,然后将其出售。于是,Apple I诞生了。

  就在那时,一系列用于通过数字网络发送数据包的标准也相继涌现。这些标准被它们的创造者温特瑟夫(Vint Cerf)和鲍勃卡恩(BobKahn)称作“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但在那时,只有在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实验室里,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些协议的魅力。

  要让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充分融合在一起,为数字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还需要借助随后的一系列创新。其中之一,便是简单易用的调制解调器,顾名思义,它可以调制和解调电话信号,以便传输数字数据。这也让电子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Brand)和史蒂夫凯斯(SteveCase)得以创造了WELL和AOL,以及其他的拨号上网服务,为家用电脑用户提供了电子邮件、BBS、聊天室和数不清的海量信息。1994年,当AOL允许用户直接访问互联网时,横亘在个人电脑与互联网之间的那堵无形的墙终于被推到了。

  随着普通大众陆续获得上网冲浪的机会,一股新的潮流涌现出来万维网(World WideWeb)就此诞生。这其实也是一组协议,但它最大的特点是让人们可以发布和访问内容丰富的网页,里面可以附带超链接、文本、图片甚至音频和视频。它的创造者是大学毕业的工程师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这位后来被人誉为“万维网之父”的行业,当时供职于的欧洲核子研究实验室,他开发这套协议的目的是希望追踪项目进度,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

  万维网的灵感源自伯纳斯-李儿时最喜欢的一本书。那本名为《入内搜索:有求必应》(Enquire Within uponEverything)的书其实是维多利亚女皇时代的一本年鉴,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受到书中的,他决定创建一个由链接组成的网络,实现真正的“有求必应”。在伊利诺伊大学本科生马克安德森(MarcAndreessen)开发了一款易于使用的浏览器,让个人电脑用户得以轻松访问不同的网站后,万维网迅速普及开来。

  1994年1月,全世界的网站总数只有700个,但年末就激增至1万个。个人电脑与互联网的结合孕育出了不可思议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从任何地方获取内容,任何新的创造都可以到世界各地,一切的问题都可以从那里找到答案。

  与此同时,1994年还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当时在斯沃斯摩尔学院读大一的贾斯汀郝尔(JustinHall)开发了一种迷人的网站,他在里面记录了自己的个人活动、奇思妙想、深切和亲密邂逅。他的网络日志中既有关于父亲的各种诗篇,还有针对其多样化的性取向的反思。他还在其中发布了自己的照片,记录了继父的前卫故事,以及各种各样的内容。

  通过与其他类似的日志相连,他营造了一种社区氛围。很快“Weblog”(网络日志)便被缩写成了“Blog”(博客),而郝尔则就此成为了这种新兴内容载体的创造者。博客之所以诞生,同样要得益于个人电脑网络化的迅猛发展。

  此后20年,新的平台、服务和社交网络都相继涌现,为催生个人的想象力和集体的创造力带来了全新的机会。其中的四项创新尤其具有性。

  首先是搜索,在众多探索这一技术的企业中,谷歌(微博)无疑是最成功的一家。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Brin)借助递归算法的强大能力,为不同网页赋予了不同的权重,从而对搜索结果进行了合理排序,让数十亿人的聪明智慧得以通过一个小小的搜索框汇聚一处。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创造了一个让人类、电脑和网络亲密连接的世界。

  第二项则是众筹协作,堪称这一的集大成者。曾经有过多次创业经历的吉米威尔斯(JimmyWales)开发了一款软件,让读者可以对网页进行编辑,并集合众人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在线百科全书。任何人都可以编辑页面,而编辑的结果也可以立刻显示出来。当然,少数的确可以借此视听,但却会记录每一个版本的内容。倘若出现糟糕的内容,社区中的其他便可通过点击“恢复”按钮来应对这一状况。这有时会引发纠纷,但令人欣喜的是,有理的一方往往会最终获胜。由此开创了Web2.0时代,那是一个的世界,鼓励通过合作开发众包内容。

  第三个创新则是移动设备的崛起。这股浪潮的开端源自乔布斯2007年发布的iPhone。那款手机发布之初包含了为数不多的软件应用,可以方便用户上网冲浪,或完成其他任务。但乔布斯起初不允许第三方开发者为iPhone编写应用,因为他认为这可能会导致手机感染病毒,或者iPhone的完整性。但迫于各方压力,乔布斯终于找出了最佳的平衡方案:他虽然允许第三方开发者设计iPhone应用,但却必须获得苹果的批准,而且要通过iTunes商店销售。这一举措催生了繁荣的应用经济,苹果生态系统目前的应用总量达到120万款,与之竞争的Android系统也有着数量相似的应用。

  最后则是社交网络。早期的社交网络在1994年就已经出现,包括Geocities、The-Globe合同Tripod。但真正的浪潮要等到10年后才会真正上演,彼时,Friendster、MySpace和LinkedIn等一批社交网络新星相继涌现,、Foursquare、Tumblr和Twitter更是后来居上。

  下一波数字将把科技与更多的行业充分融合起来,包括、时尚、音乐、娱乐、教育、文学和艺术。早期的很多创新,都把旧酒装进了新瓶,包括图书、、评论、新闻、、歌曲、电视和电影。但现在,全新的表达模式和形式正在涌现。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正在与合作创作模式以及增强现实技术融合。人们都在制作既能利用众包模式,又可确保质量的书籍。追求人工智能并不是唯一的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模式,让电脑与人脑更好地结合。

  在这个新时代,人类的主要职责与20年前并无不同。企业家和创新者仍将提供想象力、创造力和乔布斯所谓的“不同凡想”的能力。真正能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能将美学与工程,人性与科技、诗篇与芯片融为一体的人。换句话说,他们将来自今年的“新影响力”榜单的入选者。他们将在这样一个科学与艺术相互交融的时代绽放,他们将借助自己强大的求知欲,探寻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之美。(长歌)

延伸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