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IT产业动态

新中国产业结构发展演变历程及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20-11-27 9:23:35 人气:

  中央提出,以新发展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以创新为引领培育壮大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迈向中高端水平。以此为方向,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将呈现四大趋势:服务引领、制造支撑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基调;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方向;行业分化将成为产业结构演变的常态;生产性服务业在“补空缺”和“走出去”中有望加快发展。

  黄汉权国家发展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产业经济、农业农村经济、城镇化等,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内重大课题100多项,多次参与国家重大规划、重大战略前期研究和重要文件起草工作。出版《新时期产业政策转型理论与实践》《风险投资与创业》《农村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等多部著作。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的领导下,我国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向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工业国转变,产业结构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步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引领,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重化工型为主转向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总结新中国70年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径,探索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对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伴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门类不断丰富,我国产业结构也逐步调整优化,其演变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旧中国遗留下来仅有的一点的现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极为稀缺的现状,为尽快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迅速摆脱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正如同志曾经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这一战略主导下,从“一五”计划到“四五”时期,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等方式,集中优势资源完成了以156个重大项目、三线建设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程,在短短的二十几年内建立了四十多个工业门类,形成了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较快地步入了工业化国家行列,不仅实现了同志所说的能够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目标,而且成功地爆炸了、氢弹,还把人造卫星送上了天。这些成就都得益于快速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我国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从1949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8.2%,第一、二、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68:13:19调整为28:48:24,工业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不过,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也导致了产业结构明显偏“重”。1952年,工业内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值关系为67.5:32.5,1978年调整为57.3:42.7。这种在轻工业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情况下,过早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重工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远高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了全球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大幕,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对外、对内搞活成为最鲜明的两个主题。随着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对失衡的产业结构进行“纠偏”成为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一是调整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针对过去强调积累、消费带来的消费不足问题,以解决温饱为重点,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导致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具有鲜明的消费主导特征。1979年到200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保持60%以上。二是调整工农关系。针对以农补工带来的农业发展滞后问题,实行了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力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乡村企业异军突起,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力支持了非农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978年到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28:48:24,调整到14.7:45.5:39.8,由“二一三”型结构变为“二三一”型。三是调整工业内部重轻关系。针对工业内部结构“偏重”问题,实行了以“五优先”为主要内容的轻工业倾斜发展战略,轻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长期存在的轻工业落后于重工业的态势得到改善。1978年到2000年,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42.7%上升到2000年的50.3%,提高了7.6个百分点。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优化升级特征,轻重工业结构失衡状况得到矫正,轻工业内部从食品、纺织等满足温饱型消费品工业为主向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工业转变,重工业从采掘工业、原料工业为主向加工程度较高的重制造工业转变。

  后至90年代末,我国通过产业结构“纠偏”,扭转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我国重工业发展任务已经完成。因此,进入新世纪,在轻工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后,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又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即再补重化工业发展不足的课。2001年到2010年,我国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1.3%提高到71.4%,十年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在占比持续提高的同时,重化工业内部结构也得到优化升级,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工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2003年到2009年,原材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5.2%提高到31.2%,机械设备制造业比重由14.6%提高到14.8%。五大因素推动这个时期重化工业快速发展。一是1998年底全面铺开的城镇住房制度市场化,推动房地产市场进入黄金发展期,拉动钢铁、铝材、水泥等原材料工业迅猛发展。二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经济扩张政策,刺激了与基建相关的机械、原材料等工业快速发展。三是2001年加入WTO加速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使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问题得以缓解,包括重化工业在内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四是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消除制约各类所有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产业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五是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使市场消费热点由过去的以吃穿用为主切换到以通信、出行和居住为主,拉动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以上因素综合作用,使我国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位居世界第一,造就了我国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2013年前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特征明显,产业发展条件和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新形势、新变化,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共享新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的指导和供给侧结构性的作用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取得明显进展,创新驱动、服务引领、制造升级的产业结构正在形成。一是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成为各产业增速的领跑者,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最大产业部门,2015年占比超过50%,2013~2018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由10.0:43.9:46.1调整为7.2:40.7:52.2,呈继续优化升级态势。二是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传统工业特别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高耗能行业和采矿业比重下降,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上升。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和采矿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8.1%和7.2%,比2012年下降1.5和6.7个百分点。三是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消费升级的新产业、新产品和新业态保持高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光电子器件、新能源汽车、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等新兴产业均保持高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既遵循世界产业结构变迁的规律,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其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将为今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一)始终和加强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了党领导下的主导型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推进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党和依靠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相对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后中国“经济奇迹”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带来了产业结构失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受限的弊端。后,我们党吸取了过度强调重工业发展的教训,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要求,把协调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党的以来,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东西南北中,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但党领导一切,不是包办一切,而是把方向、谋全局、定政策,确保我国经济和产业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前行。

  (二)发挥和市场两个作用。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取得的成就,既有积极引导的作用,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以前,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型下,通过强制干预把资源配置到目标产业中去,导致获得支持的产业快速发展,得不到支持的产业严重短缺。以来,随着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我们对和市场关系的把握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如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五大则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的要求,我国进一步要求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作用聚焦在“市场失灵”领域,解决产业结构升级遇到的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问题。正是由于和市场作用紧密合作、协调配合,使我国产业结构在不同阶段都实现了较好的转型升级。

  (三)创新同步发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以来,我国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和瓶颈制约,深化产权制度、商品和要素市场、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产业结构演变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是大国经济繁荣的必由之。我国从沿海起步,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东向西渐次推进,最终形成陆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新格局;领域从制造业开始,逐步向农业、服务业延伸,市场准入条件和范围不断放宽,基本形成高水平深层次新态势,为我国产业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拓展了空间。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高度重视创新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同志就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随后,我国先后制定了“科教兴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党的以来,以习总为核心的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实施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夯实产业升级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四)激发国企、民企、外企三大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国企、民企、外企都是我国经济的有机构成,对我国经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为推进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作出了贡献,但也付出资源利用效率低、发展活力不足的代价。后,我国纠正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所有制结构的做法,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推进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和结构等建设的同时,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吸引外资企业来华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进一步重申要毫不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毫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强调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资料、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虽然取得积极成效,但是我国产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产业结构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产业为主,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产业比例偏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问题突出。为此,中央提出,以新发展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为主线,以创新为引领培育壮大新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迈向中高端水平。以此为方向,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将呈现四大趋势。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接近60%,但金融业、房地产贡献占比高,二者占P比重超过14%。在金融去杠杆、“房住不炒”等政策基调下,今后服务业虽然仍会快速增长,但占比过快上升的态势将难以持续。同时,在制造强国战略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快渗透和普及应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步伐将加快,产业附加值将逐步提高,制造业占P的比重将趋于稳定。因此,今后我国产业结构将呈现出第一产业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势头。

  首先是制造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融合,即智能化。我们正处于从信息化进入到智能化的时代,经济社会方方面面越来越智能。与智能化紧密相关的是数字化、网络化,即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上网上云,提高企业与消费者、上下游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的链接,达到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目标。其次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即服务化。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是制造业升级的方向。过去我国产业一直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即产业链中的加工组装环节。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继续停留在加工组装环节已难以为继,必须往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才能保持我国产业的竞争力。而位于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品牌营销、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此外,还有军民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等。

  一方面,随着我国重化工时代接近尾声,与之相关的行业发展将趋缓。煤炭、水泥、钢铁、有色等行业在大规模基建投资高峰期过后,增速呈下行之势;化工行业受制于规模体量基数高、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环保压力加大等影响,已达到发展拐点;机械行业作为主要投资品行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已过,市场需要明显放缓,行业发展速度逐步下行;汽车行业经过近20年快速增长后,在没有更大政策刺激的情况下,行业发展将进入盘整期;电子信息行业受全球产业链重构、核心技术制约和产业外迁等影响,发展不确定性加大,快速发展态势难以持续。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消费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后仍有发展空间,与消费升级相关的生命健康、文化创意、旅游、教育等产业增长潜力将快速。

  随着制造业服务化、服务数字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在华跨国企业基于风险考虑,部分生产性服务开始随着制造业一并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给国内“补空缺”带来需求。我国企业为追求更加安全的供应链,不断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升级。同时,我国企业借助“一带一”建设“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主动构建“以我为主导”的区域性“三链”,将推动我国从产品输出向设备、技术、服务、品牌和标准输出转变,为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开拓了空间。根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研发设计、现代供应链、科技金融、检验检测、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增速有望加快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将更加优化。梦见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