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通信设备

访中国电科集团首席专家、54所副总工程师、系统总体论证委和卫星通信专业部副主任孙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6-5 23:54:35 人气:

  提出并确定我国第一套MF-TDMA及MF-TDMA/FDMA融合卫星通信体制,完成的自主可控系统设备,填补国内空白;主持我国新一代宽带卫星通信应用运控系统研制,近5年创造效益70亿元;主持研制并创建我国首个卫星移动通信运控体系,为系统面向30万用户提供运营级服务奠定基础……

  中国电科集团首席专家、54所副总工程师、系统总体论证委和卫星通信专业部副主任孙晨华取得的“成绩单”,是由一个个“第一套”“填补空白”“新一代”“首个”组成的。

  5月30日,54岁的孙晨华站上“2017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领台。但对她而言,这张大红证书并不仅仅是过去30多年科研生涯的总结盘点。“这是我的新起点。”孙晨华说,“创新没有止境,套用句老话表表决心,‘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人们常用“盖地”来形容卫星通信的广大。在这个技术制高点上,欧美国家比我国起步早了几十年。怎样才能追回“起跑线”上的差距?在技术攻关的上发力奔跑,孙晨华不敢让自己有一丝停歇。

  同事们说,一年365天,孙主任有260多天在出差,一天往返两趟都不算新鲜事,经常是火车票攒了一大袋,却挤不出时间报销。

  儿子小时候也常说,“妈妈,就算你不出差,我们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睡着了,你还没回来;不等我醒,你又已经走了。”

  卫星通信预研项目事关单位的长远发展,只有做好预先研究,才能站在技术发展和未来发展的前沿,巩固现有的专业领域,开拓新的专业方向。

  孙晨华投入了大量精力攻预研。为了拿下项目,她亲自撰写“预研申请书”,汇报要做PPT,几乎每页都要动手修改,埋头键盘前敲敲打打,抬眼再看窗外,常常已是深夜。

  有一次,连续几周熬夜加班,她实在太累了,就跟一起“推报告”的项目组说:“咱们争取今晚8点结束。”可当写满技术方案、数据分析的PPT一页页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她又忍不住较真儿,甚至就连标点、措辞,也要停下来仔细斟酌。

  “一份报告,我清楚大概写到什么程度才能拿下项目。”孙晨华说,“不做到能力范围内最好,我首先就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既想“慢工出细活”、又要不拖进度,她只能更多休息时间。一到周末,各个项目组就像“走马灯”似的从她的办公室里进进出出、汇报进展,比平时上班还热闹。

  身为副主任,孙晨华主要负责整个专业部的技术发展、系统论证、预研项目申请和重大项目研制。明明是个“抓总”的活儿,她却干得比“一线年,某科研项目到了联试关键期。那一年,只要不出差,她就把自己往联试房里一关就是一整天,晚上12点前从未离开。

  该项目定型时正值岁末,不巧的是,另两个重大项目也要赶在年底前完成方案评审。为了同时兼顾三个团队的工作,她成了“夜猫子”,常常半夜了还在几个项目间穿梭,只有在车上才能抽空眯一会儿。

  由于过度劳累、饮水跟不上,她患上了泌尿系统疾病。疼劲儿上来时,身上一层层冒冷汗,外边天寒地冻,她的衣服却总是潮乎乎地黏在身上。

  前几年,卫通专业部为某星做模拟方证,因为经费少、难度大,又只是给大系统配套当“靶子”,许多人想不通,这么个“硬骨头”她揽下来图啥。

  “今天的‘靶子’也许就是明天的大系统,现在的几百万没准将来就能换回几个亿。”她总说,做技术的不能眼光太短,得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只要有一家能因此受益,现在这些苦就不白吃。

  孙晨华常说,开拓一个方向需要几辈人的艰苦付出,但丢掉它,只要喘口气儿的工夫就够了,你说我应该怎么选?

  想当年,她在西安交大读书时成绩并不拔尖,如今却在专业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我国第一代战术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主要负责人之一、第一代导弹电子化指挥卫星通信系统主要负责人之一、第二代战略卫星通信系统背景预先研究项目的总设计师……用她的话说:“努力和不努力,结果骗不了人”。

  MF-TDMA(以下简称“TDMA”)是一种崭新的卫星通信系统,它组网灵活,能同时为多用户提供服务,卫星资源利用率高,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然而,由于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过去30多年,我国同类系统设备长期依赖进口。

  2001年,54所接到一个新项目——研发一种新型通信车。由于所涉及的MF-TDMA卫星通信体制长期被国外垄断,客户指定集成系统必须从外国引进。

  此前,孙晨华从没接触过TDMA。但在挑选主持该项目全面工作的常务副总师时,所里思虑再三,最终还是找到了她——这是个踏实细致、敢拼敢闯、能打硬仗的人。

  “要不,还是请老同志来吧。”要掌握的新技术太多,而给的时间又太短,没经验、风险大,她的心里有点怵。

  第一次给客户打电话,她态度客气又有礼貌。可没想到,对方撂下电线所不重视这个项目,派了个小姑娘来。”

  孙晨华听说后倒也不急不气,她知道,只有让成绩“说话”,才能换来客户的信任。于是,为了学懂弄通TDMA,她光查资料就花了两个月时间,把同领域的研究翻了个遍,终于将该系统的相关原理和数千个参数捋得清楚明白,高效完成了集成应用方案。

  然而,在检查外国公司给出的集成方案时,她却敏锐发现,当中缺少了一个关键部件,没有它,设备就不能正常工作。

  她谨慎思考后说:“既然这样,你要跟我签个备忘录,如果后期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你要承担相关所有费用。”

  这时,孙晨华加上她认为缺少的部件,再试验,果然成功了,且技术效果大大超出预先设想。最终,对方按协议免费提供了相关部件,仅此一项,就为客户节约成本20余万元。

  “5+2”“白+黑”地连轴转,这个原本计划要一年完成的项目,仅用7个月就顺利拿下。再提起她,客户嘴里满是称赞:“真没想到能完成得这么漂亮,54所的孙主任,不简单!”

  有了在集成项目中引进TDMA积累的经验,2002年,孙晨华决定主动出击——研制我国自主的TDMA卫星通信系统。

  她没被吓跑:“难度大是肯定的,但为了国家信息安全,实现TDMA卫星通信系统的自主可控,不能因为难就没人干了。”

  要实现卫星通信的信道资源共享,还要做到有条不紊、按部就班,解决毫秒级(1秒=1000毫秒)乃至微秒(1毫秒=1000微秒)级的时间同步是关键。

  原理虽然清楚,但想要实现却困难重重。国内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国外产品资料更不会透露重要细节,怎么办?

  “创新没有捷径可走,那就自己蹚条出来。”那几年,孙晨华领着项目组又重新当回“学生”,仔细研究相关领域的各种理论书籍、学术论文,没日没夜、反反复复地研究国外同类产品,与大家商讨出一个又一个解决方案,再通过大量专题试验检验其可行性,最终将方案从纸上变为现实。

  200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TDMA卫星通信系统完成正样测试,这意味着,几年辛苦“熬”出来的科研终于可以市场了。但就在此时,孙晨华和项目组却发现可靠性出了问题,这也许会导致终端设备在大批量生产或后续维修中面临难题。她顶住产品延缓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先解决问题:“我不能扔出一个烂摊子,把麻烦丢给后面负责的同志,这不是搞科研、干事业的态度。”

  最终,由她呕心沥血研制近10年的我国首个多频时分多址(MF-TDMA)及频分多址(FDMA)的融合系统,打破国外30多年技术垄断,实现了中国创造。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她主持了军队和民用航天领域安排的几乎所有宽带卫星应用运控系统预研和研制项目,构建了我国卫星通信首个三层三面的运行管理控制体系,突破几十项关键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百余种,近5年创造效益达70亿元,带动我省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年产值近10亿元。

  除此之外,担任天通一号运控系统总师时,她还创建了我国首个卫星移动通信运控体系,突破星载大口径多波束天线的高精度标校等关键技术,确保系统面向30万用户运营级服务,打破了我国移动卫星通信长期依赖国外的历史。

  但在TDMA技术攻关期间,在各种项目负责人的安排中,她选人用人不拘一格的“大胆行为”,在所里引起不小的轰动。

  “刚接触TDMA卫星通信系统时,别说研发了,就是学会使用都很难。”她还记得,一尺多厚的使用说明书堆在地上,让人看着都头疼,“当时,项目组有个叫李冬浩的小伙子,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愣劲,没有国外培训、没有师傅带,他和小伙伴们硬是把英文说明书‘啃’了下来,着实不易。”

  后来孙晨华决意研制我国自主的TDMA卫星通信系统,力荐了李冬浩等几个年轻人为项目副总师,而那时,他们中的许多人,才不过20多岁,大学毕业刚刚4、5年,连分机研制负责人都没当过。

  “刚任命完就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这个决定太草率了,让我再好好考虑考虑。”虽然答应再“慎重一下”,她却并没打算改意,“说实话,我就是看中了这群年轻人‘累死也要把项目干好’的决心和斗志。”

  不管什么项目,孙晨华都本着干成事的原则来配人,不管是谁,都会给他一片发挥长处的事业天地,是大家的“伯乐”。

  当时,新人郝学坤还只是54所的在读博士后,不算正式入职,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算“自己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孙晨华发现他在传输方面有深厚的理底,经过多方观察,觉得这是个肯吃苦、肯钻研的年轻人,尽管有人反对说“胳膊肘不能朝外拐”,但她却力排众议,对郝学坤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副总师,牵头解决传输面的核心关键技术并主抓核心设备——信道终端的研制。

  最终,在孙晨华的带领下,这些年轻人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突破了20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MF-TDMA系统。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卫星通信行业新一代的带头人。

  把项目做好,除了论证、研发、调试外,还涉及生产制造、物资采购、沟通协调等多项工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孙晨华手下的年轻人,刚来时几乎每个岗位都得轮一遍,然后再根据所学专业、个人特点安排具体岗位。

  “我觉得,不能因为熟练、用着好用,就一直让一个人做同样的事,这不是培养人的办法。”在孙晨华看来,锻炼年轻人,要善于观察他的特点和长处,给他设定一个“跳跳脚”才能够得着的目标,“只有下了功夫、费了劲,这样得来的经验积累才能帮助他们在项目中尽快成长。”(记者张怀琛)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