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产观察
IT资讯
IT产业动态
业界
网站运营
站长资讯
互联网
国际互联网新闻
国内互联网新闻
通信行业
通信设备
通信运营商
消费电子
数码
家电
IT资讯

科技日报》新槽点:记者的新闻姿势

作者:habao 来源: 日期:2018-8-26 14:55:53 人气:

  属马的今年多大从南极冰原到世界屋脊、从海洋到偏远航天发射场,从业11年,科技日记者陈瑜不惧艰险,记录中国科技事业突破的一个个历史瞬间。

  2011年她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13年在被习、李克强总理,成为被中央、国务院表彰的“载人深潜英雄集体”的一员。

  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诞生了多个中国第一。陈瑜常常奔赴难以企及的现场,用笔和相机和记录创新中国的“骄傲”。

  2010年,陈瑜偶然获悉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队正在组队。南极科考队从未接纳过科技记者随船报道。陈瑜积极奔走,历经4个月周折,成为中国首位随“雪龙”号奔赴南极的科技记者。

  南极夏季陆缘冰上的冰裂缝,差一点“”陈瑜。2010年12月28日上午,陈瑜在中山站附近码头的陆缘冰道卸油,在跨过一道看似不宽的冰裂缝时踩空,她双臂下意识地一撑,两脚悬空,挂在胸前的相机长镜头插进雪里,稳住了陈瑜的身体。听到呼救声,附近的队员眼疾手快,拽住陈瑜“连体企鹅服”的帽子,奋力将她提溜到冰面。

  大家朝冰裂缝里望去,黑不见底,这让队领导也十分后怕。那天睡着后,陈瑜第一次了父亲——父亲曾经出于担心反对她去南极。

  这之后陈瑜仍积极参加野外作业,勇敢、勤奋的她赢得科考队的认可:她成为152名科考队员喜欢的摄影师;她的报道成为队员家属了解现场的第一渠道。

  作为记者,陈瑜不仅被读者需要,也被科研人员需要。她同时身兼科考队临时党委党办秘书。2012年春节,作为唯一的海洋系统“编外”,陈瑜受到李克强同志。

  2012年,陈瑜赴西太平洋报道“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她也是船上唯一的科技记者。虽对恶劣条件有心理准备,但登船前陈瑜从未想到,很多队员竟然住在甲板下常年不见阳光的舱室。

  陈瑜经常喊一声“我要下来了”,走下十多级台阶,进入这个充满烟酒汗臭味的男性空间。队员们很诧异:“以前极少有女性光顾这里。”朝夕相处近50天,队员们对陈瑜敞开。载人深潜英雄的故事被陈瑜写入报道,被广大读者熟知。

  2013年5月17日,作为英雄团队的一员,陈瑜穿着深潜服,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海洋局领导对陈瑜说:“欢迎更多科技日报记者参加随船报道。”经陈瑜引荐,已有6人登船,随船报道成为科技日报海洋报道亮点。

  2011年采访和平解放六十周年时,陈瑜随团沿着川藏(滇藏)线公里,每天在盘山土上颠簸十几小时是常事。但她边走边发稿,经常赶稿到深夜。

  极端的采访报道,锻炼并检验了陈瑜作为科技记者的综合素质:新闻突破能力、新闻策划意识、协同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写作能力。

  生涩、呆板,这是不少人给科技报道画的“像”。正因如此,在融合中,创新报道方式、途径,对科技报道来说尤为重要。陈瑜就是第一批探索全报道的科技记者。

  2010年前,我国科考船硬件落后,通讯不便。为时效性,陈瑜携带一台卫星电话上船,每天抱着天线寻找卫星信号,她开设博客,图文结合发布动态;克服严重晕船,拍照。

  2011年2月16日,在冰盖上行进、蹲守7个小时,没有和如厕,陈瑜实时记录我国在南极内陆布放首个冰雪冻融观测站的情形。

  未经摄影培训,但陈瑜不断尝试改进,镜头离新闻现场越近,图片越有价值。她在博客发表近千幅照片,其中一些后来参加摄影大展并获。

  2012年“蛟龙”号海试期间,陈瑜将新闻主阵地移至微博,前后发布信息300余条,全程直播6次下潜。科技部网站做专题推荐,并与社会关注度、参与度高的新浪微博联动扩大影响力。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看了科技日报微博,我就不用打电话到现场指挥部询问潜水器状态了。”

  为让直彩,下潜期间,陈瑜每天4:30前起床,坚守指挥部现场,十几个小时连轴转是家常便饭。

  首次冲刺最大下潜深度的那次海试,下潜海域风浪骤起,黑云倾泻下冰冷的大雨,为记录珍贵的历史影像,已在甲板守候多时的陈瑜顾不上回房间穿雨衣,只匆忙用塑料袋套住相机开始拍摄。尽管视线已经模糊,湿透,但她仍下意识地按动快门,并在半小时后传回“蛟龙”号布放成功的消息。

  事后,全国政协副、科技部原部长万钢来信感谢陈瑜,称她的全面报道满足了新闻需求——“特别是采用微博报道新形式,加强了与、特别是与青年人的沟通交流。”

  2009年,陈瑜收到发明人范朝来的“”,抱怨他的发明获得多个国家的专利和金,却在专利交易中碰壁。

  作为当年的记者,陈瑜灵机一动,拿着这份“”找代表委员“吐槽”。3月11日,《科技日报》头版刊道《为嫁不出去的姑娘解烦恼》。这篇报道针砭时弊,客观,成为当年科技界代表委员热议的线周年阅兵前夕,陈瑜设法独家联系到99A坦克总设计师毛明,撰写的军事揭秘报道,引起国内外极大反响。

  2017年,深耕海洋报道领域的陈瑜发现,有些科考船任务量太满,有些却常年空闲,她敏锐地抓住这个话题。尽管相关单位不情愿提供船时数据,陈瑜却通过分析公开资料,辅以对多名权威专家的,写出独家报道,引发社会热议。后来她撰写的《海洋调查到底能产生多少有价值的数据》则海洋调查数据质量,国家海洋局原局长孙志辉专门给采访对象发来短信表扬该报道。

  科技记者的专业项“科技好新闻”,陈瑜获得过2次;中科院每两年1次的“科星新闻”,陈瑜曾2次斩获。她还曾获得1次中国新闻(文字评论)、7次中国新闻、1次全国总工会五一新闻以及“杯”科技……2011年,她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个人、科技部优秀员。

  见人、见事、见情、见理,在每一个新闻现场,陈瑜就是这样用她的新闻讲述一个个精彩的创新故事,记录中国科技事业的成长,让科学走近,让走近科学。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